- 編號:100410
- 書名:不一樣的答案(《法律簡史》后,桑本謙教授2025年全新隨筆集)
- 作者:桑本謙
- 出版社:法律
- 出版時間:2025年8月
- 入庫時間:2025-10-10
- 定價:69
圖書內容簡介
"本書匯集的學術隨筆,可以呈現(xiàn)一個法律人思考問題的套路。所思所想不限于法律,問題五花八門,很難一言以蔽之,但思考的套路卻是相對固定的——以不變應萬變,也因此可以進一步呈現(xiàn),這一思考的套路究竟能應對多少問題?它的邊界在哪里?我承認,思考的套路也是思考的枷鎖,想象力是一只飄浮的風箏,它看上去在飛,其實是被拴住的。
—— 桑本謙"
圖書目錄
"目錄
猜想與追問
002 人類為什么會穿上衣服?(上)
——一個猜想
衣服的起源應該涉及一個權力運作的過程。知識經(jīng)濟產(chǎn)生了知識壁壘,其結果便是知識反過來強化了權力。
006 人類為什么會穿上衣服?(下)
——另一個猜想
“保密”才是穿衣服的最初目的,無論男女,穿衣服的最初目的,都是為了保密,只是保密的動機和內容有所不同。
011 你為什么會買奢侈品?
當你購買奢侈品的時候,你骨子里的真實目的,不是購買它的使用價值,也不是購買推銷商津津樂道的“文化內涵”,而是購買一種炫耀財富的標識。
021 色情是個什么問題?
色情的最大危害既不是誘發(fā)濫交和性暴力,也不是誘導形成關于性行為的錯誤認知,而是提高人們(尤其是男性)性喚起的閾值,而恰恰是后者,又會引發(fā)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社會風險。
030 怎樣拓寬主旋律的渠道?
要想培育“高級紅”,主旋律的渠道就必須足夠寬闊,至少容得下“低級黑”。主旋律的渠道太窄,就會扼殺主旋律。
034 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之間真有鴻溝嗎?
從事實判斷上升為價值判斷,可以降低表達的成本,但同時也要以減損表達的精確性為代價,因而這是一種以精確性換效率的劃算的認知策略。
048 為什么適度噪聲能讓信號傳得更遠?
——鳥群的啟示(上)
維持自組織臨界狀態(tài)的關鍵,就在于群體中要始終保留適度的噪聲。噪聲太小,信號無法有效傳播;噪聲太大,就會淹沒信號,破壞系統(tǒng)協(xié)調。
064 為什么越是復雜系統(tǒng)越需要簡單規(guī)則?
——鳥群的啟示(下)
簡單也意味著經(jīng)濟。返還規(guī)則幾乎不消耗智能體的額外認知,它在神經(jīng)網(wǎng)絡、基因編碼乃至化學反應中均可自發(fā)實現(xiàn),且無需中央調控與全局視野。越是復雜系統(tǒng),越需要簡單的底層規(guī)則維系整體的穩(wěn)定性。
077 論直覺、想象力和AI助手
——寫給閱讀《法律簡史》的同學們
直覺存儲于心靈深處,思考卻往往漂浮在表層。想象力就是思考跨越壁壘的能力,而AI能夠降低人類作者獲得想象力的門檻。
電影與文學
096 為什么只服一把手?
只服一把手的流氓智慧不見得出自事先的精心設計,它完全可能是長期摸爬滾打的經(jīng)驗提煉。
103 聰明到一定程度,疼痛感會消失嗎?
——電影《超體》中的一個細節(jié)
理論上只要我們的認知能力足夠強大,能夠全面收集并正確處理所有信息,并能在瞬間對任何問題做出完美決策,那么以認知來取代疼痛感就變得十分可行了。
108 我們眼里的世界只是一個假象嗎?
——電影《超體》里的另一個細節(jié)
世界之所以是這個樣子,不是因為它原本就是這個樣子,而只是因為我們把它理解成了這個樣子。
115 我們怎樣分辨真實與虛幻?
——從《美麗心靈》到《盜夢空間》
耳聽可以為虛,眼見也不一定為實。
130 《紅樓夢》講的都是“地球往事”
“地球往事”的概念時空兼?zhèn)洹入[含了宇宙級的時間尺度,又隱含了宇宙級的空間尺度。
140 李清照曬的是“斜率”
專業(yè)和業(yè)余的最大區(qū)別,就在于感知的區(qū)分度差距。感知是對物理刺激的編碼,而語言是對感知的編碼。
153 人性不過是個算法
——從《權力的游戲》到《三體》
將人性還原為一種算法,絲毫不意味著本能沖動會支配一個人的全部決策,畢竟人性之中還包含著對沖動的克制。
社會與經(jīng)濟
168 還有比經(jīng)濟增長更好的避孕藥嗎?
經(jīng)濟增長、科技進步、觀念更新和社會穩(wěn)定,這些人類最珍視的、通過持續(xù)努力和奮斗才獲得的東西,無一不包藏著抑制生育的力量,生育率下降差不多就是人類向往美好生活所必須付出的代價。
179 “電車難題”又有何難?
不同版本的“電車難題”都可以訴諸功利主義的邏輯,而無需求助于康德式的道德律令。
188 都是著作權人,為何差別那么大?
如果遇到法律疑難問題,不知如何分配權利義務,或者難以判斷孰是孰非,那么最好的思路就是回到當時的語境中,用假想的方式為當事人還原一份合同。
198 為什么“公然”從重、“透明”從輕?
原則上,相對透明的犯罪可以僅僅因為透明就獲得較輕的處罰,這等于創(chuàng)造了一種邊際威懾——如果犯罪是既定的,那么法律就激勵罪犯以相對透明的方式去作案。
207 為什么不是所有的事故都要追責?
不是所有的事故都要追責,這是個法律常識,也是個純粹的法律技術問題。對于事故追責,我們一方面要防止追責縮小化,另一方面還要警惕追責擴大化。
210 界碑的底色是血紅的
有昂貴的信號才能傳遞有價值的信息,行動之所以比語言“更響亮”,不只因為行動比語言更容易被觀測,還因為行動比語言的成本更高昂,因此具有更強的認證功能。
218 做事無愧于民,就不怕輿情
輿情不應該是個負面的詞語。輿情只是輿情而已,暴露問題總比掩蓋問題要好得多。
226 超級計算機能解決供需平衡嗎?
市場不僅是人類社會的產(chǎn)物,而且是自然選擇的延續(xù),它可以被視為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中的一個演化速度最快的子系統(tǒng)。
237 心中無圍欄,何處跨學科?
法律并非封閉自足的系統(tǒng),因為法律決策只是人類理性決策的一個子集。只要認知標準足夠高,認知驅動力足夠強,理解法律的認知必然跨學科。跨學科的動力來自認知本身,不需要額外的跨學科動力。
243 破除“五唯”,學術怎樣評價?
世上沒有完美的學術評價。學術競爭最終還是聲譽指向的。只要聲譽機制能發(fā)揮作用,越是高水平的學者就越會珍惜自己的羽毛。
256 學術批評是個元認知的問題
元認知就是關于認知的認知,尤其是關于認知標準的認知。掌握學術評價的標準和規(guī)則,對于學術工作者至關重要。
祝福與忠告
272 我們的惶恐與自信
——(2018年開學致辭)
法律正是因其復雜,而非因其深奧才成為一個極具挑戰(zhàn)性的行業(yè)的。
276 祝福和忠告
——(2019年畢業(yè)致辭)
這個世界上一定有件事情是為你準備的,等你來做的,甚至是非你莫屬的。
280 沒有致辭,只有最后一課
——(2020年畢業(yè)致辭)
你可能抱有某種偏見,但你的偏見會對抗另一種偏見。
286 那些法律人的好消息和壞消息
——(2020年開學典禮致辭)
法律人跑的是馬拉松,但跑得更遠就會看到更多的風景。
291 你相信發(fā)生的,可能只是你希望發(fā)生的
——(2021年畢業(yè)致辭)
尊重常識不能保證你不犯錯誤,但可以把錯誤壓縮到合理的區(qū)間,這就足以讓你做個了不起的人生贏家了。
298 生活中很多忙碌不過是偽裝的躺平
——(2023年畢業(yè)致辭)
時間是個魔術師,它能制造錯覺。你以為是長跑,其實只是短跑,甚至是決斗。
305 有些事錯過就是一生
——(2024年畢業(yè)致辭)
學習的最大障礙不是搞不懂,而是誤以為自己已經(jīng)搞懂了,這樣你就很可能永遠錯過真正搞懂它的機會。
"